#百家说史迎新春#
题外话:小时候,我老在想,为啥我的家乡湖南会被叫做“屈贾之乡”呢?屈原嘛,大家都知道,是个大名人,精神象征。可那个贾谊,他只在长沙待了不到三年,到底是何方神圣?怎么能和屈原齐名呢?等我年纪大点了,才觉得自己以前真是太无知了。所以就写了点东西,来纪念一下那位年少有为的天才贾谊!
文章要写得符合时代需求,诗歌得根据事情来创作,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给出的创作真谛!我挺赞同的,因此,大家若想真正理解贾谊,就得站在西汉初期那个时代的前头,联系当时的局势,去分析他的思想有多么超前、多么有针对性、多么有效。
那些不能指出社会问题、给出解决办法、劝人向善的诗文,说白了就是有点瞎嚷嚷!其实,贾谊是个很厉害的政治家和文学家,只是他的光芒被遮住了。比如说,晁错的削藩策、主父偃的《推恩令》,都是在延续和发展贾谊的想法。贾谊写的《智安策》更是被称为西汉最牛的文章之一。而且,最早提出用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的人,不是大家熟知的董仲舒,而是贾谊……
汉朝的刘歆讲过:“汉朝的儒家学者,就数贾谊最出色了。”明朝的李东阳也说:“文帝那时候,能当大臣的,也就只有贾太傅一个人。”现在的伟人还称赞说:“《治安策》是西汉时期最好的政治评论,全篇都讲到了点子上”……像这样一位广受好评的历史牛人,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去读一读他的作品吗?
要是历史上少了几个命运不好的美女,其实也不算啥大不了的遗憾,但要是没了贾谊这样年轻有为却早早离世的人才,那可真是历史上最让人惋惜的事情了!
【贾谊这个拉风的小伙】
贾谊其实并非湖南人,他老家在河南洛阳。他啊,出生在汉高祖七年的那会儿,也就是公元前200年,从小就特别厉害,周围人都夸他是“少年天才”。
他的师父是张苍,张苍呢,是荀况的弟子,可以说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大儒。在张苍老师的认真培养下,他17岁就声名远扬了,既不是靠走后门,也不是靠显赫家世,全凭自己的真本事!
在西汉时期,选拔人才的方式还挺简单随意的,主要靠的是察举制,就是领导看你顺眼,觉得你行,就给你晋升的机会。河南郡的郡守吴公特别欣赏贾谊的才华,就把他招到自己手下,还十分看重他。
贾谊知恩图报,轻轻松松地就帮着吴公把河南郡管理得非常好,在西汉政府的政绩比赛中,他们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!
等到汉文帝当上皇帝后,他听说吴公是个治理国家的好能手,于是就把河南郡守提拔成了廷尉。
吴公心里琢磨,我受这份赏赐真有点不好意思,其实都是贾谊的功劳!想着做人得实在点,吴公于是向汉文帝推荐了贾谊。
汉文帝接到推荐信后,并没有立刻就相信,他决定亲自见见贾谊,来个面对面的交谈。一交谈就知道真假了,贾谊凭借他敏捷的思路和特别的看法,一下子就让汉文帝这个渴望人才的心给抓住了。
汉文帝当即就让贾谊当上了博士(那时候的博士可不是学位,而是个官职,就像现在的秘书或者顾问一样),那时候贾谊才21岁,是所有博士里最年轻的。
在当博士那会儿,每次皇帝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,贾谊都能迅速给出深刻见解,回答得又快又好,赢得了同事们的一致好评,也让汉文帝特别高兴。就这样,仅仅过了一年,汉文帝就破例把贾谊升为了太中大夫。
从“太中大夫”这个官职名就能瞧出来,这职位离皇帝挺近的(有“太中”俩字呢)。因为离皇帝近,好处自然多,所以贾谊有了不少给汉文帝提建议的机会。
那么,刚坐上皇帝宝座的汉文帝,那时候觉得最头疼的事儿是啥呢?说白了,最重要的就是皇权不够集中,自己说话没分量,整天提心吊胆的,就像走在薄冰上、站在深渊边,天天都得在各种让步和憋屈中过日子。
把这个问题拆开来仔细看,其实就是下面这几个主要方面:
首先,得说说军功集团的事儿。他们之前把代王刘恒推上了皇位,大家都知道,他们就是看中了刘恒老实好欺负。所以,汉文帝要是想大权独揽,那就得看看军功集团答不答应!这也不能全怪军功集团,就好比领养孩子,谁不想领养个听话懂事的?谁会没事领养个捣蛋鬼回来给自己找不痛快呢?
第二,说说外面的匈奴问题。匈奴这家伙,老爱趁人之危。汉初那时候,中原政权乱糟糟的,他们就趁机敲诈老刘家。不是要钱就是要美女,还得跟他们做买卖,不然就不老实。他们嚣张得跟强盗似的,这谁能忍?可话说回来,咱得先把家里事摆平,才能对外。西汉早期,跟匈奴全面开战真不是明智之举。所以,就算冒顿单于调戏刚没了老公的吕雉,说什么春宵短暂,当寡妇不如跟了他,吕雉性格那么刚烈,也都忍了。但老这么忍下去,总不是个办法吧?汉文帝也得担起对抗匈奴的责任啊。
第三,咱们聊聊治国制度这回事儿。为啥总说汉朝是接着秦朝的制度来的呢?还不是因为刘邦急着建国,西汉一开始就没空也没心思去琢磨自己的治国法子,干脆就先照搬秦朝的,边走边瞧,再一点点修改完善。可问题是,秦朝的制度里法家思想太重了,不太适合管理一个稳稳当当的大国。所以啊,西汉开头的几位皇帝都得慢慢调整制度。汉文帝那时候的黄老之治,就算是给后面打了个挺好的基础!
第四点,说说刘姓王爷的事儿。大家都是一家人,何必自相残杀呢?为啥这些刘姓王爷会对汉文帝构成那么大的威胁呢?首先,这不是因为汉文帝心胸狭窄,而是很多刘姓王爷觉得自己也能大展宏图,根本不服汉文帝。再者说,从皇权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角度看,汉文帝和刘姓王爷天生就是对立面,有你没我。如何从刘姓王爷那里收回权力和好处,这可是汉文帝得好好琢磨的事儿。
那么对于汉文帝面临的那些长期存在的棘手问题,贾谊给出了啥看法和建议呢?他主要的想法和体系又是什么呢?
直接说了吧,贾谊是儒家思想的忠实粉丝,他给出的建议都是基于儒家思想里讲的温和、仁义这些。换句话说,他就是喜欢慢慢来,像温水煮青蛙那样。
贾谊出的主意,就是“让列侯去自己的封地”和“多封些诸侯来分散他们的势力”,这办法就像是温水煮青蛙,悄悄地解决了那些军功集团和刘姓王爷势力越来越大的问题。要是汉景帝不那么心急,历史上那场“七国之乱”根本就闹不起来,汉武帝接手的时候,家底儿只会更厚实。
说到匈奴问题,贾谊聪明地想出了“五饵三表”的办法,简单来说,就是采取温和的手段,用咱们深厚的文化和无边的恩德去影响、改变匈奴人,让他们跟我们更亲近。
对爱人好,赞赏别人的长处,这是仁慈之道;讲信用是大德,也是不变的道理;喜爱的东西要真心实意去追求,许下的诺言得说到做到,哪怕困难重重也要尽力做到。这三点是原则!给他华丽的衣服车子来迷乱他的眼睛;给他美味佳肴来迷乱他的口味;给他音乐美女来迷乱他的耳朵;给他高楼大厦、金银财宝和仆人来迷乱他的欲望;对来投降的人,用最高规格的礼遇接待他们,一起娱乐,亲手给他们斟酒夹菜,来迷乱他们的心。这五点就是诱惑他们的方法!
有些朋友会质疑贾谊提出的“五饵三表”策略,觉得这哪里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刚烈性格?咱们应该学学汉武帝,不爽就干,干到底,那才叫带劲呢!
不过当官的有个大忌讳,就是千万别只顾自己一时高兴,就随心所欲,不管不顾。你地位越高、权力越大,肩上的责任也就越重。你得看准时机,挑个最合适、代价又小的办法来做决定,毕竟你得保证政局稳稳当当的,让国家昌盛、百姓安乐啊。
以汉文帝那时的实力和所处环境来看,采用温和为主的政策其实是代价最小的办法,所以说贾谊的这个主意才是最对的。反观后来的晁错,他因为做法太激进,所以永远也达不到贾谊那种为人处世的高明程度。
说到怎么治理国家,其实贾谊早就在给汉文帝传授儒家的想法了。就拿周勃后来被关进大牢那事儿来说,贾谊就写信劝汉文帝要按规矩来对待大臣;还有汉文帝特别宠信邓通,让他自己造钱,那时候贾谊虽然在长沙,但也给汉文帝写了《谏铸钱疏》,说私人造钱会让钱变得乱七八糟,对国家和百姓都不好,建议文帝下命令禁止。
不过,儒家思想的好时候还没到,还得再过差不多40年。现在啊,还是“黄老之治”的道家思想更能帮汉文帝稳住大局。
总的来说,贾谊就像是西汉时期那位让国家成功变样的总策划,也是汉文帝身旁最厉害、最值得信赖的智囊团成员。
这家伙的职业责任心真是强得没话说,自从他做了汉文帝的政治顾问,对老板身边的事儿,那是有啥说啥,毫不保留,而且给出的建议全都是直击要害的好主意。
更吓人的是,这家伙居然是个啥都会的全能选手,经济、民生、司法、国防,哪儿都有他插手的份儿。
不过,说实话,不少聪明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贾谊的问题,那就是他太年轻气盛、冲动了,做的很多事情都容易得罪人。虽然汉文帝很欣赏他,但那时候的汉文帝能力还不足,也不一定护得住他。
为了不让军功集团那些人直接对年轻气盛的贾谊动手,汉文帝真是操碎了心,常常把他带在身边,教他做事要稳重,别太锋芒毕露。可年轻的贾谊显然不明白低调行事的道理,一有机会就急着发表自己的看法,至于这样会不会得罪人,他倒没太在意。
汉文帝有时听他的建议,有时又不听,这让他觉得自己没使上劲儿,所以就更加积极地给文帝提意见,结果得罪了不少人。最后,汉文帝没办法,只好把他调到长沙国去,当长沙王的太傅。那时候的长沙偏远,不在朝廷中心,其实这也是文帝在保护贾谊。
不过,汉文帝对贾谊那是真的喜爱,这种远距离的思念让他心里头特别难受。熬了足足三年后,汉文帝实在忍不住了,觉得风头也过去了,就再次下了一道命令,把贾谊给请进了宫里。
经过三年的历练,贾谊的脾气改了吗?没有,他还是那个遇到不公就要大声说出来的人,不管是在朝廷里还是朝廷外,到处都能听到他发表深刻见解的声音。
没办法,汉文帝只好又一次让他去当梁怀王的太傅。得说明一下,这个太傅和长沙王太傅虽然级别差不多,但重要性可大不一样。因为在文景两朝,梁地是保卫京都的关键,能当梁王的通常都是皇帝的亲人,甚至是预定的接班人。汉文帝这样安排,其实就是说,他把贾谊当作未来的重要领导人来培养。
之后,贾谊还是不停地给汉文帝出好主意,帮西汉王朝避免了不少难题!因为内容太多,这里就说一个例子吧!
公元前169年,也就是汉文帝在位的第十一年,梁怀王刘揖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去世了。因为他没有留下儿子,按照规定,他的封地就要被收回。但贾谊觉得这样做不太好,他提议要么给梁王找个继承人,要么把代王刘参调到梁国去,再扩大梁国和淮阳国的地盘,让梁国的北边挨着黄河,淮阳国的南边挨着长江,这样两个封地就连在一起了。文帝听了贾谊的意见,让淮阳王刘武做了梁王,又把城阳王刘喜调去做了淮南王。后来吴楚七国之乱时,梁王刘武拼死抵抗,这说明贾谊的建议真是太有远见、太有价值了。
老天爷也眼红,像贾谊这种既聪明又全能的人才,连天都嫉妒他。梁怀王刘揖骑马摔死了,贾谊作为老师,觉得自己没看好学生,心里特别内疚,一直憋着这口气,结果第二年就因为太过悲伤和郁闷去世了,当时他才33岁。
虽然贾谊年纪轻轻就去世了,只有33岁,但他绝对是汉文帝时期最闪耀的人物!后来,李商隐写诗描述了汉文帝怀念这位年轻才俊的心情:“汉文帝在宣室寻求贤才,召回了被贬的臣子贾谊。贾谊的才华无人能及,可惜啊,文帝在半夜空出了座位,却和他聊起了鬼神,而不是国家大事。”这正好说明了这一点。
【《治安策》为什么是西汉第一鸿文?】
贾谊写了很多非常棒的政论、策论和辞赋作品,像《过秦论》、《论积贮疏》、《吊屈原赋》、《鹏鸟赋》这些,都是难得一见的好文,但要数其中最厉害的,还得是《治安策》。
来聊聊啥才是好文章吧,得是那种有真东西、说了点实在话的文章!写文章时,最怕的就是瞎矫情和胡思乱想。真正的好文章,得跟上时代,对着具体问题,给出自己管用的看法和办法。如果只是瞎吹牛、为了文采硬凑愁绪,或者光说不练、脱离实际,那这些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好文章。
比如说吧,现在有人故意找茬,说诸葛亮的《隆中对》其实写得不好,就因为刘备最后没成功,还觉得靠荆州和益州打天下不太靠谱。但话说回来,《隆中对》为啥能成为那时候最牛的策略呢?还不是因为它符合实际情况嘛!虽然从北往南打比从南往北打容易多了,可北方的曹操是那么好对付的吗?还有,守着长江天险,在江南占个地盘,倒是简单,但刘备那时候能打过孙策吗?实力不行的时候,其实选择并不多。诸葛亮能在那种左右为难的情况下,给刘备找出一条能走的路子,就已经很了不起了。更别提他还真的帮刘备打下了荆州和益州呢!
咱们再回头瞅瞅,《治安策》到底厉害在哪儿呢?
首先,贾谊敏锐地捕捉到了当时社会的关键问题,他清楚地指出了西汉朝廷存在的几个大病根,总结起来就是:有一件事让人忍不住痛哭,两件事让人伤心流泪,还有六件事让人只能长长地叹息(具体的内容因为太长了,这里就不展开了,大家可以去原文里看)。
不过上面说的那些事儿太零碎了,贾谊就又总结了一下,说白了,最让人痛心的问题其实就是那些诸侯王(还有军功集团)闹的。
要想国家稳固,就得让君臣之间有点互相猜疑的态势,但这样下面的人老遭殃,上面的人也经常烦恼,实在不是让上面安心、下面保全的好办法。
这是什么意思呢?就拿树来说吧,要是想让一棵树长得生机勃勃,那就得让它的力量和营养分配得不均匀点,得让树干强壮、树枝细弱,这样才能稳稳当当的。
汉朝有八九十个郡,错落分布在诸侯国之间,像犬牙一样交错相邻,凭借着险要的地势,形成了强化中央、削弱地方的局面,这样尊卑分明,所有事情都能各安其位了。
不过,现在那些诸侯王的势力可太大了,像尾巴一样甩都甩不掉,简直就是抢了主人的风头。要是出现强枝弱干,或者枝干力量相当的情况,那肯定是谁都不服谁,这种互相猜疑的形势就形成了。
之后呢,“下面的人受苦受累,上面的人也是烦心不已”,结果就是两边都得不到好处,要么是这边占了上风,那边就落下风,要么是那边强了,这边就弱了,国家的资源就这样在内耗中被白白浪费掉了。
说到这个问题,贾谊提出的办法就是“让列侯去自己的封地”和“多封一些诸侯来分散他们的力量”。这两个好主意有多妙,之前已经说过了,这里就不再重复了。
能让人流泪心疼的事情,说白了就是匈奴侵犯边境这事儿。
那时候汉朝刚开始的时候,实行的和亲政策,其实跟咱们华夷有别的观念不太相符,咱们不能因为自己是先进的文明,就一直去顺着那些相对落后的文明。
古代帝王有个规矩:京城周围是甸服区,往外是侯服区,侯服、卫服以外是宾服区,再远就是蛮夷的要服区,最远的是戎狄的荒服区。甸服区负责祭祀,侯服区负责奉祀,宾服区负责献礼,要服区负责进贡,荒服区承认王权。每天祭祀,每月奉祀,每季献礼,每年进贡,终生承认王权,这是古代帝王传下来的老规矩。
但是,虽然向匈奴屈服与中原政权的传统做法不太相符,而且和亲政策也并不能消除匈奴带来的边境威胁,这就像打自己孩子去巴结别人家孩子一样,既耗费人力物力,又让自己心里难受。
现在啊,西边和北边的那些地方,就算是长官和贵族,也不能随便放松,成年人呢,也不能轻易休息,负责侦察的士兵得时刻盯着烽火台,连睡觉都得站着,将领和官吏呢,也只能穿着铠甲睡觉。
不过,阎王虽然爱斗,但小鬼更难对付,匈奴也总是让人措手不及。
文帝三年的五月,匈奴跑到北地和河南那边捣乱。皇帝就去了甘泉,还派丞相灌婴去打匈奴,最后匈奴跑了。另外,皇帝还让中尉的材官归卫将军管,在长安驻军。
因此,咱们不能再这样糊里糊涂下去了,得赶紧把匈奴的边患问题重视起来。
现在不去猎杀凶猛的敌人,反而去猎捕田里的野猪,不去反击来犯的强盗,却去捕捉家养的兔子,只顾着享受这些微小的娱乐,而不考虑大的祸患,这可不是什么安稳的做法。
只有先正视问题,咱们才能把问题解决掉。可具体要怎么解决呢?就得靠之前提到的那个“三表五饵”的办法了。
“三表五饵”的详细内容咱就不细说了,主要意思就是:该给的面子我绝对给,但我不会一味纵容你们匈奴的那些坏习惯。这其实就是把法家的严厉和儒家的宽容揉到一块儿了,简单说,就是听话就给你好处,不听话就惩罚你,谁让你这么不懂事呢!
啥事儿会让人长叹不已呢?说白了,就是咋样才能让国家长久安稳的问题,也就是制度和文化的那些事儿。
咱们得对症下药,搞出一个能传下去、能推广的管理法子,别再哪儿出问题治哪儿了。老百姓要是奢侈过头,国家就得遭殃;要是大家都学秦朝那套,礼义就不兴了;太子不教育好,国家就难安定;光重视法律不顾礼教,治安也好不了多久;要是廉耻之心不强,礼仪也不兴,这些都是建立稳固王朝时要避免的大坑。
咱们得根据地方情况来发展经济,农业是根本,得多赚钱还得省着花,鼓励大家努力干活,同时厉行节约。在社会管理上,得多用道德和道理来说服大家,学会教育引导百姓,让他们自己化解心里的怒气。说到礼仪,得让大家明白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,自觉去遵守规矩、注重礼节,不管尊卑长幼,这些规矩还是不能少的。
咱们没法在一篇文章里,把长篇大论的《治安策》一点一点详细讲解给大家听。通过上述介绍,大家能懂一个道理就足够了。《治安策》之所以这么厉害,是因为它找出了汉文帝时期中央政权几乎所有的大问题,而且还给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。
【贾谊思想逻辑的分析与总结】
通常来说,权力问题主要就是三个方面:一个是来自外面的威胁,一个是来自里面的威胁,还有就是怎么保持稳定秩序。这里面,内部威胁往往是最先要考虑的,因为好多城堡都是先从里面被打破的!
贾谊在《治安策》里讲得很全面,还很有深度:他既讲到了朝廷里怎么对付诸侯王和群臣,又说到了怎么对待匈奴的边患问题;还有关于老百姓怎么管理,比如要重视农业、限制商业,还有用礼乐来教育大家,维持好各个阶层的秩序。
贾谊简直太酷了,让人不得不佩服!
为啥贾谊能提出那么独到的见解,而不是跟着别人说些老话呢?就拿匈奴问题来说,他为啥不照着刘邦那套和亲政策来?说到经济,他为啥还要守着商鞅那套“重视农业,限制商业”的老思想?还有藩属问题,他为啥能沉得住气,慢慢来,像温水煮青蛙那样处理呢?
这其实关乎人们的阶级观点和长远规划,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,但明白的人一点就透,不明白的人,说再多也没用。所以,我就简单概括一下。
贾谊的想法其实是儒家和法家思想都有,他主要就是想着怎么保护皇帝的好处,比如皇帝的面子、威风、身份和权力这些。咱们要是弄清楚这些关键点,再根据实际情况一个个去看,那问题就容易解决了。
就拿匈奴这事儿来说,这不就是让皇上没面子嘛?咱们可是大国,本来是想给你们留点尊严的,但如果你们还不知好歹,非要得寸进尺,那咱们可就不客气了,该翻脸还是得翻脸。
比如说那些诸侯王,他们不就是想让皇帝的宝座和权力摇摇欲坠嘛?你们本该老老实实做臣子,像乖孩子一样听话,可为啥天天这么嚣张?不就是仗着人多势众,觉得皇帝动不了你们?那咱就想办法把你们一个个拆开,一根根筷子跟你们慢慢较量。为啥要这么做呢?因为咱得替皇上着想,不能为了打败你们而让自己损失惨重,得找个最划算的办法。
比如说,像那些关于制度、思想和文化的问题,其实不都是跟皇帝坐稳江山有关嘛?咱不能光惩罚不教育,得慢慢引导老百姓,让他们都明白事理,这样咱才能管好整个天下。这事儿得慢慢来,不能急,你看晁错,他就是心急了点,结果不好。
说白了,要是大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,又快又准地帮老板或者自己搞定一些关键问题,那就已经非常棒了,这也算是一种很厉害的聪明劲儿。
感情太深不容易长久,太过聪明反而会受伤,可能就是因为贾谊实在是太聪明、太出众了,所以他年仅33岁就去世了!
人生匆匆而过,但贾谊这短暂的一辈子,就像突然响起的一声响雷,把西汉王朝给震醒了;也好像一道耀眼的闪电,为这个不容易的朝廷照亮了前行的道路;还如同一场猛烈的暴雨,给全天下的读书人好好洗礼了一下他们的信仰和追求。